党风廉政
地址: ‍荆门市象山大道10号
电话: 0724-2334073
邮箱:

jmcjda@jmcjda.com.cn

党风廉政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党建工作>>党风廉政
廉政故事(一)
时间:2011-01-30 03:50:00    来源:本站    点击:
更多 0
圣人之治与圣法之治
   
        人们通常认为,中国古代多讲人治,不讲法治。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。几千年前的《尹文子》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法治理论。
        有一次,田子、宋子、彭蒙三个人一起讨论历史。田子问:“尧时社会太平,这是为什么?”宋子说:“这是圣人治理的结果。”彭蒙说:“这不是圣人治理的结果,而是圣法治理的结果。”宋子反问道:“圣人之治与圣法之治有什么区别呢?”彭蒙答说:“圣人之治,其令出于自己;圣法之治,其令出于公理。以自己的意志为理,就是以自己的意志否定公理;以自己的意志去适合公理,就是用公理否定自己。故圣人之治,独治也;圣法之治,无不治矣。”可能彭蒙的道理讲得太深奥了,宋子还是没听懂。为了让宋子更好地理解,彭蒙又给宋子讲了三个故事。
        第一个故事。某庄有位老者,威信甚高。他有两个儿子,名字都起得很怪,一个叫盗,一个叫殴。有一天,大儿子盗出门,老者忽然发现他忘了带东西,便急忙拿起东西追赶儿子,一边追一边喊:“盗!盗!”喊声恰巧被两个捕吏听到,以为前面那人是强盗,便冲上去把盗按倒在地。老者见捕吏误会,更着急了,想叫二儿子快点前去解释一下,便回头叫:“殴!殴!快点!殴!”捕吏听见老者喊“殴殴,快点殴”,以为是让打强盗,便把老者的儿子打了个半死。
       “盗”和“殴”被大众普遍理解为强盗和殴打的意思,这就是公理。而把“盗”和“殴”作为人名,是老者将自己的意愿加于大众公理之上,其中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。在大众面前对“盗”、“殴”二字使用自己赋予的特殊含义,又怎能使众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呢?
        第二个故事。有一位长者养一个童仆和一条狗。他给童仆起名叫善搏,给狗起名叫善噬,结果三年无人登门。老者很奇怪,向人打听缘故。别人告诉他,你家仆人善于打人,你家的狗善于咬人,谁还敢去!这个故事也说明个人本意与众人理解不合时,必有不如人意之事发生。
       第三个故事。郑国人把没有加工过的玉石叫做璞。一个郑国商人到周国去买璞,有个周国人问他:“你是要买璞吗?”郑人回答:“是。把你的璞拿出来看看。”结果,周人从怀里掏出一只死老鼠,把郑国商人吓了一跳。原来,周国人把没有经过腌制的死老鼠也叫璞。
       不知道宋子听完这三个故事是否理解了“圣人之治”与“圣法之治”的区别。按照笔者的解读,要求众人按照圣人的准则去行事就是“圣人之治”,要求圣人行事符合众人的准则就是“圣法之治”。
       从理论上讲,圣人符合众人准则的“圣法之治”是最行得通的治国原则,因为大众的公理具有普遍性,而个人意愿则是带有个性和偶然性的。照公理而行则通,逆公理而行则塞。彭蒙讲的三个故事,对“圣人之治”与“圣法之治”作了形象的区分,然而如何实行“圣法之治”则是另一个问题。这不仅是理论问题,也是实践问题。要想达到“圣法之治”,前提是了解众人的意愿,而这不仅需要“众人为师我为徒”的认识和海纳百川的胸襟,还应具备有效了解众人意愿的渠道。几千年前,祖先为我们描绘了“圣法之治”蓝图的轮廓,为这一蓝图增添色彩至今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

       相传东汉名士杨震,在调任东莱太守时,路过昌邑。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,听得杨震到来,王密晚上带金10斤作为礼物拜访,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,并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。杨震当场拒收这份礼物,说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,便道:“幕夜无知者。”杨震十分生气,厉声说:“你顶天而来,天知;你踏地而来,地知;你怀金而来,你知;你送金与我,我知,何谓无知?”王密羞愧难堪,只得带金狼狈而回。杨震以“四知”为由夜半拒金的故事从此广为流传,“四知”也成了历代官员廉洁自律的千古美谈。
        当今社会,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,权力、金钱、美色无时不在闪烁。诱惑太多,拒之非易;贪心不足,欲壑难填。细数历代贪官污吏之所以在权、钱、色等的诱惑下坠马落崖,究其原因,无不是为欲所困,为欲所害,最终落得个可悲下场。
        虽说“天知、地知”,但所有的一切,都与神明无干,求的只是一份“心安”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淡泊于名利,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。然反观当今社会,不少党员干部淡泊不足而杂念有余,静气不足而浮气扰身,表现得浮浅、浮躁、浮夸、浮滑,热衷于找靠山、拉关系、走门子,寻情钻眼,四处活动,败坏了党风、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。
        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尤其是领导干部,应该敬畏些什么呢?我想这应该是每名党员干部应该时时考虑和关注的问题,也是必须做出正确回答和付诸行动的问题。 (摘自《潍坊纪检》)
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道具

        几天几夜的风和雨,发狂一样,猛烈地袭击了村庄。
  这会儿,风住了,雨停了。领导对办公室主任说:“我们下去走走吧。”主任知道领导是要去看望受灾的群众了,连忙打电话。主任知道电话应该打给谁。
  领导穿着雨鞋,和主任一道赶往新河村时,得到消息的电视台记者和新河村张书记早已等候在村口了。领导和张书记匆匆握了手,就径直朝前走。主任询问的目光投向张书记,张书记点点头:“已经安排好了。”
  一拨人走进村里二愣家。二愣正等在他家厨房旁。他知道,一会儿,领导就会走过来,在这厨房前和他握手,然后递给他一个大信封。
  二愣一直记得,五年前,在一次大暴雨后,他家的厨房几乎就要塌了。他正在厨房边发愁,谁知带着电视台记者的领导来了,递给他一个信封,里面有三张百元钞票。那时领导还是个小领导,张书记也还是村里的副书记。第二天,二愣想将厨房给拆掉,被赶来他家的张副书记阻止了:“别拆,你小子会有好处的。”二愣倒是听话,真就没拆。果然,第二年一场暴雨后,张副书记又带着领导来了。面对电视镜头,在那更破烂的厨房前,二愣接过了领导手中的五百元。也是在那一年,领导成了大领导,张副书记成了张书记。
  去年,厨房塌了一半,二愣的婆娘早就不在里边做饭了。二愣想买些材料来翻修,又被张书记骂了一回,也就不再提修厨房的事儿。
  电视台记者扛起了摄像机,领导朝着二愣走过来。二愣没有笑,他知道这时不能笑的。他又用力将脸歪了一下,一副更愁苦的样子。领导紧紧地握住二愣的手,将一个大信封放在他的手心。领导的脸色很凝重,仿佛受苦的是他自己。
  几分钟后,领导走了,电视台记者走了。二愣拿出信封,数数居然有十张。张书记拍了拍二愣的肩:“小子,还嚷嚷着修厨房不?”
  “书记啊,说实话,这厨房我已经修了,不然早就塌光了。不信,您进屋来看看……”二愣说。
  张书记不信,修过的厨房怎么可能看着还是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。可他进去一看,果然,要紧处都加了钢筋水泥,结实得很。
  “不错吧!”二愣得意地说,“替我修厨房的师傅手艺好着呢,这厨房再给领导用上十来年也没问题……”
  “好,好……”张书记一边点着头一边快速离开了。他也不知道,自己口中的“好”究竟是什么意思。
  他身后的二愣,还在呵呵笑着。
没有了! 廉政故事(二)

Copyright © 2017-2018荆门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版权所有       备案号:鄂ICP备12003523号-1         鄂公网安备42080002000139          技术支持:荆门鑫网